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
登录 注册 科学数据库
站内检索:
数据库目录    
  • 中国生态系统评估数据库
  •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数据库
  • 中国生态功能区划数据库
  • 典型区域综合生态数据库
  • 中国国家保护地数据库
  • 中国生态功能区划数据库
  •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
  • 中国生态系统敏感性
  • 中国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
  • 中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
  • 联系方式    
    负责人: 孔令桥
    单  位: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
    地  址: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
    邮  编: 100086
    E-Mail: lqkong@rcees.ac.cn
      当前位置:首页 > 数据库目录 > 中国生态功能区划数据库 >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
   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
      宏观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趋势,认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如下10个方面。
    名称: 生物多样性降低
    描述:
    人口膨胀以及农村和城市扩张,使大面积的天然森林、草原、湿地等自然生境遭到破坏,生境破碎化严重,大量野生物种濒临绝灭。例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估计野外仅存数十只,且分散于湖南、江西、广东、福建等省,已难于正常繁殖,如不采取行动,可能将很快灭绝;分布于湖北枝城以下长江中、下游地区的白暨豚,估计目前仅剩100多头,已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。由于人类对自然生境的强烈干扰、切割,使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岛屿化空间日趋狭小,分布于有限面积的残遗小种群,由于对“遗传漂变”敏感和易发生“近亲交配”等原因,野生物种个体的活力、繁殖力降低,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减弱,导致了一些特有种的消失,遗传资源随之丧失,如雁荡润楠、喜雨草已灭绝,华南苏铁已无野生植株,海南捕鸟蛛、世界分布最北的江西抚州野生稻等也已濒临灭绝。

    西部地区是我国野生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,不仅种类多,而且特有性高,如脊椎动物中的野牦牛、白唇鹿、藏羚羊、大熊猫、藏野驴、滇金丝猴、黔金丝猴、蓝马鸡,被子植物中的芒苞草、滇桐、等众多物种只分布在西部地区,高度濒危的大熊猫、野骆驼、朱鹮也都集中在西部地区;此外,西南还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,西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。由于近年来人类滥采、滥挖、滥捕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,以及对栖息地的破坏,导致不少野生物种种群退化,密度降低,有的甚至濒临灭绝。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四川省和云南省,四川省上世纪50年代森林覆被率30-40%,大片的森林为多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,80年代降至16.9%,大量森林遭到毁灭性砍伐和破坏,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威胁,90年代虽然覆被率有所上升,但森林质量已远不如从前,并且覆被率也仅恢复到了24.23%;云南省上世纪50年代森林覆被率为50%,90年代则骤降为25%。这两省在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的同时,生物物种分别有5个和22个已经灭绝。上世纪80年代甘肃省共有保护植物30余种,到目前仅被子植物中就有186中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,濒危的裸子植物有17种。藏羚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,是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,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。经过漫长的自然演化和发展过程,其种群曾达到稳定状态,数量巨大。但是,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,由于遭到了规模空前的盗猎,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,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,种群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。

    咨询服务 | 意见反馈 | 常见问题 | 访问统计 | 关于本库
    版权所有: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备案序号: 京ICP备05036949号
    本数据库由“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专项科学大数据工程项目”提供支持
   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:100086
    技术支持: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